整装待“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健康号”医学遥感卫星研制出厂
2023/10/25 发布:党委宣传部

交叉创新:全球首颗医学遥感卫星横空出世

十月的东北大地,金黄一片,硕果累累。

怀着丰收的喜悦,来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医学遥感信息研究,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城市设计学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工大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的3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哈工大卫星基地。

10月24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健康号”医学遥感卫星研制总结暨出厂评审会在哈尔滨哈工大卫星基地举行。以李德仁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通过评审认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健康号”医学遥感卫星研制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已完成正样阶段全部研制工作和测试工作,可以出厂并有序开展后续发射工作。

这也意味着,全球首颗健康研究领域的专用遥感卫星“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健康号”医学遥感卫星(珞珈四号01星)已整装待“发”,可以随时受命发射升空。

万红慧书记热烈祝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健康号”医学遥感卫星研发成功,并就深入开展交叉融合创新、推动卫星的合作研究运用,提出5个关键词。

一是感谢。万红慧书记衷心感谢李德仁院士、龚健雅院士、陈锐志院士和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全体领导专家,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工大卫星基地,对卫星研发付出的辛勤努力和卓有成效的成绩。特别是适逢人民医院百年院庆,在人民医院7000余名干部职工的热切期许下,在全球遥感科学界和医学科学界的万众瞩目下,“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健康号”医学遥感卫星的研制成功,是一项了不起的世界性创举,感谢各方长期以来对人民医院的大力支持、关心与信任。

二是创新。人民医院树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医院”的宏伟目标,近年来持续推动改革创新,特别是成立包括世界首个医学遥感信息研究院在内的7大交叉融合创新研究院,研发世界首颗“遥感+医学”卫星。李德仁院士、龚健雅院士以及武汉大学党政领导对人民医院推进交叉融合和高质量发展系列创新举措,给予高度评价并大力支持。这些创新举措符合国家健康中国建设战略,利于医疗诊疗和服务水平提升,也为人民医院高质量发展探究了新路。

三是研究。以本次三方合作研发卫星为标志性起点,人民医院还将进一步开拓视野,大力推进测绘遥感技术与健康卫生事业的融合,在更广的范围和更精密的领域,推动遥感技术在医学领域的运用,从而不断提升人民医院的科研能力和医疗服务水平,造福更多民众。人民医院近期还将出台一系列举措,加强与包括武汉大学各学院在内的相关单位的合作研究,争取在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平台,将卫星及其各项宝贵数据用好、用足,尽快产生高质量研究成果。

四是支持。近年来,人民医院发展势头迅猛位居全国前列,一院三区建设如火如荼,医院高质量发展广受社会赞誉。本次“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健康号”医学遥感卫星研发成功,对于人民医院发展具有里程碑与划时代意义。医院将进一步加大对包括医学遥感信息研究院在内的7大交叉融合创新研究院的支持力度,抓紧落实政策、人员、等支持举措,真正促进医院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

五是期待。万红慧书记期待“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健康号”医学遥感卫星早日发射升空,期待“遥感+医学”的深度运用产出更多融合创新成果,期待人民医院在新百年新征程上为“健康中国”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他同时祝愿各位专家学者平安健康幸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医学遥感信息研究院名誉院长李德仁,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医学遥感信息研究院长龚健雅出席本次评审会。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万红慧、副书记余锂镭,副院长李平湘、肖璇作为评审专家,与来自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专家学者,共同参加“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健康号”医学遥感卫星的出厂评审。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医学遥感信息研究院长龚健雅院士介绍,地球观测组织GEO发布《GEOSS全球地球综合观测系统》制定的九大社会服务(健康、灾害、森林、能源、水体、气候、农业、生态、海洋)中,目前唯独缺失针对健康领域的专用遥感监测卫星,在数据源头上限制了医学与遥感信息领域进一步交叉融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健康号”这一全球首颗医学遥感卫星,是2022年4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与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达成战略合作,联合成立全球首家医学遥感信息研究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医学遥感信息研究院”后,“遥感+医学”推出的首个重磅融合科技创新。

龚健雅院士表示,建立面向环境健康因素监测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健康号”多源遥感微纳卫星系统,研制多传感器载荷卫星平台,突破“水-土-气”健康要素遥感智能高精度反演监测关键技术,能填补全球健康研究领域遥感监测空白,将健康、人口和环境数据联系起来,实现在不同地理尺度评估和量化健康相关变量与环境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开展医学遥感应用示范,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千磨万砺:历时一年研发具备四大优势

24日上午,在哈工大卫星基地1楼总装厂房,李德仁院士、龚健雅院士、万红慧书记一行现场考察卫星研制过程,并重点考察已研制完成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健康号”医学遥感卫星。

考察中,李德仁院士、龚健雅院士与卫星研发团队工作人员,现场向万红慧书记一行详细介绍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健康号”医学遥感卫星的设计理念及功能应用。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健康号”医学遥感卫星(珞珈四号01星)是全球首颗“遥感+健康”专用卫星。卫星设计载荷重约60kg,装备可见光高光谱相机、紫外相机等,兼具高光谱、微光、紫外等多模式,具有一体化设计、成像范围广、工作模式多、图像获取快等优势,可探测影响人类健康的环境因子。

卫星面向环境健康遥感监测的国家需求与学科前沿,研制多传感器载荷卫星平台,可服务于传染病溯源、地方性疾病分析、灾后疫情防控、公共疾病传播与预防等医学遥感应用领域,将提升健康研究领域遥感监测能力,将健康和环境数据联系起来,开展医学遥感应用示范。

据介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健康号”医学遥感卫星(珞珈四号01星)配备高速数传、大容量存储、大功率电源,具有四大优势:一是成像范围大,可一次获取4000kmx300km区域影像;二是光谱选择活。光谱可自由选择,满足水-土-气多种探测需求;三是数传速度快,达到900Mbps高速数传;四是存储容量大,拥有4Tb以上大容量存储,可存储全国960万km2的影像。

万红慧书记一行饶有兴致听取了关于卫星设计及功能的介绍,并不时就卫星的实际应用、“遥感+医学”的拓展与李德仁院士、龚健雅院士和研发团队交流。

“好用”“用好”:期许为健康中国更大贡献

随后召开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健康号”医学遥感卫星研制总结暨出厂评审会上,研发团队代表、武汉大学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王绍举教授做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健康号医学遥感卫星研制与质量总结》专题报告。

由武汉大学(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长春光机所)、哈工大卫星基地等多方权威专家组成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健康号”医学遥感卫星(珞珈四号01星)研发团队,具备“研制、测试、调度、处理”全链路能力和国际领先的多模式光学系统研制能力。

2022年10月以来,团队按照技术流程完成了卫星的设计、生产、测试、环境试验、系统联试和整星联试工作。整星研制过程质量和技术状态受控,试验项目完整。卫星与其它大系统完成了对接试验,接口关系正确,无遗留问题。

听取汇报后,李德仁院士、龚健雅院士、万红慧书记等专家发表评审意见,高度肯定了研发团队的前期工作,并对后期卫星发射工作、特别是发射升空后“遥感+医学”的深度运用提出了进一步要求。

李德仁院士表示,人民医院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举世瞩目,发展前景巨大。人民医院与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合作成立医学遥感信息研究院后,力促交叉融合发展,并成功研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健康号”医学遥感卫星,是一项了不起的壮举。

李德仁院士强调,卫星研发成功后,要加速推进发射流程。同时要贯彻“好用”“用好”这一关键性理念。研发团队后续要进一步完善卫星的各项功能,方便各项数据的采集,同时要探索建立更大范围的联动机制,把各项宝贵数据挖掘好、整合好、运用好,争取更快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产出世界一流的融合创新成果,致力于解决更多“卡脖子”科技创新重大课题。

龚健雅院士表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健康号”医学遥感卫星研发起点高,应用广,希望研发团队与人民医院及相关单位密切对接,充分运用好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已有的优势资源,抓紧开展各项科研项目,在“遥感+医学”领域产生更多原创性科研成果,为人民健康多做贡献。(党委宣传部)